【崖壁上的火焰】飞鼬蜥/叩壁蜥简介·终

发布时间:2023-11-11

各位晚上好,我是冬青。在前两期,我们介绍了飞鼬蜥/叩壁蜥的基本信息,和饮食与补剂。本期作为该属物种【简介】的最终章,我们来聊聊这些小家伙的圈养环境与保育情况。



我知道这期内容才是本属物种爱好者最想看的。但之所以放在最后一篇,是因为该属的长期圈养资料并不多,再加上贸易限制少,如果不先说点劝退的内容,怎么看都会被当作“科普广告”。但之所以该属的“长期圈养记录较少”,正是因为它们并不是“随便养养就能活”的物种——高紫外线需求、多样化的素食饮食、较大的立体活动空间….这些应该不是每个学生党/上班族给得了的。

但如果每次消费都没有做好调研,都是“试试看”而已,那真的很难说这是“负责任”的做法。所以再重申一次:我不建议任何没做好准备的人养任何动物。我介绍物种的目的在于讲解它们被人忽视的一面,让人对它们有相对全面的了解,而不是给人买它的理由。

不过如果前两期的内容对你来说不是问题,你仍愿意付出这一切去点亮这一盏“不省油的灯”,那希望你收下我为你整理的重要数据和个人经验,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环境尺寸

结合第一期的活动习性,飞鼬蜥/叩壁蜥虽然不算很大,但它们都需要较为宽敞的活动空间。1997年德国动物福利法《饲养爬行类的最低要求》里规定:对于一对飞鼬蜥,饲养箱的最小长度应该是躯干长(不算尾巴)的5倍,宽为3倍以上,高度为4倍以上。每增加一只,则要扩大15%的体积。

拿最为常见的普通飞鼬蜥(Sauromalus ater)来说,其成熟个体全长一般不会超过50cm,躯干长(不算尾长)通常在20cm以下。


如果以20cm为基准计算,它们的饲养环境【最小尺寸】应该是100x60x80cm。当然各边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略有调整,且是越大越好(在有足够丰容的前提下)。

按这个标准来看,体型较大的S.varius和S.hispidu所需的最小空间,可能比一张双人床还大了。不过好在这两种数量稀少且有保护措施,所以很少被不负责的爱好者荼毒。


大就够了?

“地方我有的是,拿那么大环境养也不开食啊”

环境大是好的,但空旷一定是不好的。如果给它们一个够大,但家徒四壁的环境,那真的不会让它们住得开心。

在本系列第一篇我们已经讲过,普通飞鼬蜥居住在北美西南的红色砂岩丛中,当地生境的特点就是:高大、缝多。这些缝隙不仅给了它们随时躲藏、足够的安全感;还能让它们在酷热的环境里找到足够凉爽的区域来降温。这就意味着要为它们制作一个有平台、有缝隙的背景墙来满足它们的立体活动需求。


地面垫材也值得考虑。即便原产地干燥如火,地下深层也是相对凉爽且有湿度的(不然它们的卵怎么孵化)当它们觉得太热的时候,本能地就会去往深层挖土。所以一个10-20cm厚、略微湿润的土壤,更适合它们居住。


那垫材不会干掉吗?


不会。如果你在上方布置了有足够深度缝隙的背板的话,再结合一些枯木作为遮挡,地面上会有相当一部分区域是处在阴影区的。加上表面铺设砂石作为锁水层(也容易清理粪便),深层的土壤可能会维持很久的低温和高湿度。

放心,如果你布置了合适的立体空间,飞鼬蜥们不会24小时在地上打滚的。晒太阳和主要活动时间人家都不会来地上。大可不必担心它们“会不会把土蹭的到处都是”



所以每当我说起“空间尺寸”,说的绝不是用一个“空空的房间的尺寸”。这个“空间”并不空,它一定要是配合物种实际需求来布置的。最基础的一项就是立体空间的布置,这可以极大提高动物的活动范围和安全感


裸缸可以养水族,是因为鱼能顺着水游满整个空间;而裸缸不适合养陆族,是因为如果不借助立体丰容,很多陆生动物是无法利用立体空间的。


温度与光照

在有合适的环境空间下,讨论温湿度才是有意义的

作为来自酷热产地的弗格森4区物种,很多人很容易觉得拿它们当仙人掌养就可以了。殊不知它们的体温极限只有40度,一旦长时间暴露在40度以上的环境下是有生命危险的。

但它们又需要40-50度晒点提供的超强紫外线,所以在圈养环境才需要那么大空间来布置出足够的温差,因为它们还需要25度左右的冷区来降温。


如果饲养房间没有天然阳光,完全需要人造灯具的话,那2盏75-100W的太阳灯、一盏100W左右的金卤灯加一盏T5 UVB灯管,基本可满足最小饲养空间的紫外线和亮度配置。

但如果环境更大、同居个体更多,则需要额外添加UVA、UVB荧光灯泡、UVB荧光灯管(高处晒台附近)来布置更多热岛和晒点。夏天开启12-14小时,冬季开启8小时。

晒点范围最好和它们的体长相当或者略大,只有这一区域保持40-50度即可。其他区域可以在35度左右。而阴凉处(环境底部或者缝隙深处)和夜间可以低至28-32度。这三个档位的温度区,才是真的还原它们的自然需求。


当然,如果饲养环境可以靠近窗户/露台,能接受天然光照(不会过热的前提下)的话,则可以降低用来照明的金卤灯的瓦数以及UVA的强度。

注意:所有有加热/紫外线效果的灯具,最少应该距离动物20cm以上,以防止烫伤或紫外线损伤。特别是这种干旱生境、需要大瓦数灯具的蜥蜴,最好应该让这些百瓦灯具距离晒点30cm以上才更安全。


至于湿度方面,并不需要特别注意。因为无论怎么保湿,在如此强大的灯具加热下,空气湿度都会降至40%以下。仅有垫材和缝隙深处可能才会残存一点湿气。不过好在它们很适应这种干燥环境,因为它们的皮肤比夜行动物们更厚重,水分散失更慢。

不过保险起见,请一定在环境中放置一个水盆。这碗水不会对它们造成任何风险,但会在它们真的需要饮水的时候帮大忙。



威胁与保护

除了大型的岛屿种,最常见的普通飞鼬蜥(Sauromalus ater)似乎与“濒危”毫无关系。

但其实不然,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原产地升温、非法捕捉、再加上它们本身的繁殖潜力较低、迁移倾向较低等原因,导致它们在很多分布区出现了种群局部衰退甚至区域灭绝的情况。

而且普通飞鼬蜥不普通的点就在于,它们有非常多样的地域分化。比如市场可见的萝卜尾(亚利桑那南山)、香蕉尾(亚利桑那San Tan Mts.)、红背(凤凰城北)等等都是同一个物种的不同地域型。差异如此巨大的体色,意味着它们种内有很大的遗传变异性和分化,普通飞鼬蜥可能是个有相当多样的物种复合体,昔日的“常见货”说不定哪天就不会再出现了….

由于现有的基因库不可避免地非常小,而且由于缺乏合适的栖息地,野放几乎无法执行。此外,圈养个体携带的病原体也可能被引入野生种群,其风险也大得不可估量。因此,迁地保护提供了研究该物种繁殖或行为的各个方面的机会。

此外,在公共设施中饲养濒危物种可建立起公众关注度,并为该物种在其自然栖息地的保护措施筹集资金。当受威胁物种的个体由人类照料时,协调的繁育计划是非常有用的。比如欧洲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EAZA)和欧洲种群基金会(ESF)的育种计划在这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法兰克福动物园饲养的高龄种群

因此,不能因为它们“无危”就挥霍它们的生命和自己的金钱。如果你已经养了话,每一只都配得上你所能给予它的最好的环境。如果你还没有养,请记住:飞鼬蜥都非常长寿,生活开销也很大,市面上很多个体也不是人工后代。“非保育”不等于“非养不可”,结合前两期内容,建议大家量力而为。

如果对飞鼬蜥还有哪些好奇的地方,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过后说不定还会加更哦~



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