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马岛日行守宫的“航海史”。而这些小家伙的奇妙之处并不仅局限在扩散方式上,它们还做了个违背祖宗的决定。正是这个决定,让它们快速地在新家园建立了殖民地,也让它们如今成为了众多陆族爱好者家庭中的一员。 借助飓风和洋流扩散的不止有日行守宫,东南亚也有很多壁虎是这样抵达新家的。而日行守宫最与众不同的,从它们的名字上就可以反映出来,那就是——“日行”。 众所周知,壁虎大多是半夜出来遛弯的,比如南方常见的锯尾蜥虎;宠物界有名的豹纹守宫、睫角守宫;还有经常出现在酒缸里的蛤蚧等等… …那么马岛的壁虎怎么改成白天活动了?是先有的日行守宫,还是先有的夜行守宫?
各位读者晚上好 为了即将到来的新视频,我正在筹备相关的资料。在我的古书库中,我找到了篇关于红尾蚺的尘封史料。这篇哥特体的历史资料涉及到了该物种特征、行为以及早期居民的文化信仰。 故事开始前,让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轰隆隆的蒸汽游轮把欧洲的探险家、学者一批一批地送往新大陆进行考察。他们不仅带回了各式各样的动植物标本,也带回了当地残存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信仰。 这些19世纪的记录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在随后的百年里,这些关于物种的古代信仰逐渐随着西葡法的殖民扩张而消散于民间中。而这则与红尾蚺有关的资料,则向我们讲述了那个时代的故事与疯狂….
自从绿鬣蜥进了待开放私人饲养名单后,很多人都在期盼自己有朝一日可以养得上这种传奇巨龙。能放开是一件好事,我们为政策进步而感到高兴。但话说回来,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可能是潜在的“弃养用户”之一
大家好,抱歉让各位久等了,由于这周忙于在北京会见各位老师,外加推广蔡老师的新书《四川爬行动物识别手册》,因此一直耽搁到现在。本期,我将介绍一种常常被忽视,但其实非常有科普价值的物种——叩壁蜥/飞鼬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