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的鬃狮蜥?】叩壁蜥/飞鼬蜥介绍·壹

发布时间:2023-11-11
我是冬青,抱歉让各位久等了

由于这周忙于在北京会见各位老师,外加推广蔡老师的新书《四川爬行动物识别手册》,因此一直耽搁到现在。

本期,我将介绍一种常常被忽视,但其实非常有科普价值的物种——叩壁蜥/飞鼬蜥。


由于该物种和众多蜥蜴存在共性,所以我认为有必要详细为大家讲述。关于它们的故事我将分成3期来介绍:


壹:简介与光照需求

贰:饮食与补剂

叁:饲养空间与保育




灵活的“胖子”

“Sauromalus”是叩壁蜥/飞鼬蜥的拉丁属名,意思是“扁平的蜥蜴”。美国人称它们为chuckwalla或chuckawalla,墨西哥人称其为chacahuala。这些名称都出自于当地土著对它们的称呼:Cäxwal或Tcaxxwal。美国西南部的卡维拉和肖肖尼印第安人一直这样称呼它们,直译就是 "胖蜥蜴"。

中文名“叩壁蜥”我并没有找到出处,但我推测其名称则可能来源于它们在石壁上用点头来交流的行为(虽然这种行为在很多蜥蜴中都存在)


叩壁蜥的“胖”是有目共睹。那“灵活”体现在哪儿呢?

叩壁蜥们生活在美国西南部和近墨西哥地区有着1.5亿年历史红色纱岩丛中。它们可以在高大的岩石中以惊人的速度奔跑、跳跃。长长的爪子可以让它们在最陡峭的石壁上停留。敏锐的日间视觉可以让它们很快地察觉到危险,然后快速地飞入最近的岩壁缝隙中。



把自己塞进去就够了吗?它们会像我们之前在兰道爬行馆讲过的盾甲蜥、饼干陆龟一样,吸气-膨胀,让自己牢牢卡在岩缝中。由于其高摩擦力的鳞片,即便是你可以抓到它,也很难将它们从中拽出来。虽然原始生境环境并不完全一致,但这些相距几千公里的动物,都演化出了相似的避敌策略,真的非常奇妙。

但作为自然界的恶魔—人类总会有办法把它们搞出来。当地土著会用锄头,或者带弯钩的棍子直接刺穿它们的侧腹放气,再把它们钩出来。没办法,由于其分布密度不低,叩壁蜥们曾是当地人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要晒,但不能一直晒

叩壁蜥的原产地昼夜温差大,它们为了将体温保持在35-40℃的最佳范围内,因此它们需要根据实际温度来随时切换晒太阳的频率和时长。在和原产地毒辣太阳的长期磨合下,它们变得更加依赖高热量、高紫外线环境。因此,叩壁蜥们都是弗格森4区物种。



在它的原产地,紫外线强度和气温往往是正相关的,所以当它们在取暖时,也就同时在吸收紫外线了。但需求高并不意味着它们需要【一直晒着】。因为它们的体温时不能超过40℃的。一旦接近这个临界值,它们就必须要跑到附近阴凉处降温。

比如在夏季正午,阳光下的岩石和空气温度远远超过40℃。届时,叩壁蜥则会多次中断觅食行为,吃两口就要跑去降温冷却,然后再跑出来吃几口,如此循环多次,才能饱餐一顿。

所以,叩壁蜥并不是一整天都要在太阳下暴晒的,而是随时出入周围多层次的岩石区的。这些环境结构造就的天然温度梯度对于这种生活在高温地区的物种非常重要。因此,有兴趣饲养这类蜥蜴的人不能只看表面,不看本质——不要一味地加热,因为它们不只怕冷,也怕热。

而没有足够的环境,是根本无法布置温度区间的。综合考虑它们的体型,一个普通户型想要养它们,估计就没地方养其他物种了。


由于叩壁蜥有社会性,因此最好成对或成组饲养。而一组成年叩壁蜥的环境需求可能要2平米+1米高以上的环境。庞大的空间可能会劝退大部分头脑一热的人。如果没劝退?那该来看看电费开销了。

在布置灯具上要时刻记得参考弗格森区的标准,对于4区物种,电费是很难省下来的。通常想要在这么大的环境里布置出合适的光照环境,往往需要3灯及以上的组合,如:70-150W的太阳灯x2、T5 HO灯管x1、100W以上的金卤灯x1。半年开8小时,半年开12-14小时(由于LED UVB灯具还在成长期。保险起见,目前仅推荐传统灯具)



想要省电怎么办?你也许需要在光热条件好的地区购房置地….如果你能搬到纬度或气候相似的地方,把环境顶部改造成金属网盖,让天然光直接照射它们,那以上的电费基本都能省下来了。

但无论是全室内饲养还是露天饲养,【过热】都是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

前文已经提到过,它们不会让自己的体温超过40度。即便是我国北方高纬度地区,剩夏太阳直射的温度也会轻易超过40度。所以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遮荫;或者长期监测灯下的温度,随时调整照射距离


上述关于叩壁蜥温度需求的描述适用于很多蜥蜴,最常见的就是鬃狮蜥。每年被烘烤至死的鬃狮蜥幼体数不胜数,希望本期内容可以为广大鬃狮蜥、岩蜥、正蜥等饲养者提供参考。

下期,我们将详细拆解叩壁蜥的饮食需求。这对于其他素食蜥蜴也会有很大帮助,各位要记得来看!

上一个:【吃素也讲究】叩壁蜥/飞鼬蜥介绍·贰
下一个: 没有了